夜阑风静縠纹平

去他的心怀希望。

【杂谈】当我们谈论AU时是在谈论什么(完整版)

林朵:

备注:纯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其他人


------------------------------------------------------------------------


同人作品中有一种常见类型,AU作品,即Alternate universe ,架空背景类。我在刚开始接触同人作品时,对此类作品并没有多加关注,因为我当时坚持一种观念,每个角色性格都是在特定的故事背景下形成的,如果脱离了原来的故事背景,人物性格缺乏相应的历史支撑,也就容易脱离同人范畴,反而朝原创方向靠拢了。


不过,在对同人作品了解的稍微更广泛更深入之后,我的想法已经改变了。


这其间我有幸读到一些很优秀的同人AU作品,在这些故事中,不仅保留了原有角色的性格特质,也因为增添了更为丰富的世界观和更加酷炫的设定,极大地拓展了同人作品的发挥余地,个别精品甚至能超越原作品的某些思维禁锢,升华主题,引发非原著爱好者更广泛的共鸣,带来同人与原创完美交融的双重享受。


当然,我也接触到了一些并不太尽如人意AU作品。正如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总是各有各的不幸”所说,这些作品的缺陷也不能一概而论。常见的问题比如为了配合新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过于脱离原作;又比如虽然坚持了原有人物形象,但却与新的故事背景融合欠佳,阅读感受充满了违和之意;再如单个角色特质都贴合原作,但若干角色之间的关系却演绎的不够传神等等。诚然,创作者本身的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尊敬的,但这些瑕疵的存在也确实令人遗憾。


久而久之,我也算是积攒了一些粗浅的心得,为了避免遗忘,特总结于此。因为完全是个人观点,纰漏必然是存在的,摊手。


 


一、AU的定义是什么


 


事实上,我并没有查到关于AU的官方解释(嗯,我也不知道所谓的官方应该是指哪一家),只能结合普遍性的理解,认为它是一种同人创作形式,通过提取原作品中某一个或数个角色形象,放入全新的故事背景中,继续进行人物命运的演绎。


这种故事背景的替换可以毫无界限,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产生,直到万事万物终结之时,任何时空都可以,但原则是至少保证有一个原作角色的存在。不过这个角色不一定拘泥为人类,个人认为采用原作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物件、甚至是一颗砂砾都可以。当然基本上没有写手会这样干啦,因为一方面受众太少,另一方面,写作难度也会爆棚。


不过,我个人对AU还有一种理解,即角色穿越。打个比方,某个角色/一群角色在原作设定的世界中正常行走/群殴/打情骂俏,突然跌进了地上的大洞/被吸进了马桶/被闯红灯的卡车撞飞,然后就带着原来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穿越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顺便剔除掉自己与这个新世界不兼容的各种元素,成为遵守这个世界各项规章制度的合法居民,从此翻开了一页AU故事的新篇章。


 


以上,就是本人关于AU定义的一些胡扯。


 


二、AU的分类方式


 


AU的题材包罗万象,海纳百川,本身是没什么好分类的。不过还是存在一些特殊题材,我认为值得单独提出来说一说。


 


(1)完全背景替换AU:这一类就是除了角色以外的背景统统换成新的,比如古代君主送到现代来,科幻英雄塞进童话里,浅显易懂,无需赘言。


 


(2)年龄变更AU:即将故事发生舞台推前或推后较大时间跨度,常见的有将原作中的成年角色都变更为孩童或少年时期,也有较少是老年时期。当然这种类型究竟算不算AU还有待商榷,之所以将其归为单独一类是因为我个人认为,这种故事虽然与原作联系颇深,但为了合理展现人物性格的转变,虽然不一定非的在文中写出来,但至少需要同人写手在自己心中将故事背景中缺失的那十几年/几十年/几百年间发生的事件进行补完,人物关系也需进行重新梳理,和普通的AU相比只是背景替换程度的不同而已。


 


(3)crossover/xover ,即跨平台类AU:这种类型较之普通AU还要更复杂一些,有一些是让部分角色从A作品穿越进B作品,有一些是让A作品和B作品的故事背景融合,还有一些是让A作品中的角色对B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替换/融合。我之所以说它复杂,是因为无论是两个世界观的融合还是两个角色性格的融合,对于业余的同人写作爱好者而言都非易事——不过也有高手精于此道——假如尽量刨开读者对某些角色形象的花痴脑补,站在相对理性客观的角度评判,在该类作品中常见的情况是A作品中的故事背景、人物性格占压倒性胜利,基本上将B作品的背景和人物设定覆盖掉了,真正能同时展现两方特质的很少。


 


(4)性转AU:这种作品我接触甚少,无权妄论。但我想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即使该类作品中还是沿用原有的故事背景,但对每一个角色而言,性别的转换,即意味着他/她对生活环境的认知换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往小了说,他/她去的卫生间/试衣间/体检科都已经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往大了说,他/她的工作发展瓶颈/人际交往方式/所承担的社会与家庭责任也跟性转之前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因此对角色而言,面对的世界变化不亚于跟性别一样颠倒了,而且在性别差异越大的世界设定中这种区别也明显,所以我认为这种情况应该也可以算一种AU。


 


关于分类暂时就想到这么多,如果以后还有遇到的,会继续添加。


 


三、AU的优势在哪里


 


(1)拓展原作的发挥空间


很多时候我们萌上的角色只是来自于一本短书,一场电影,原作的故事结构、世界设定要么相对简单,要么过于复杂。太简单的没有拓展空间,比如一部讲中学生的纯爱电影,若是完全遵照原著背景的话,因为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成人要单纯不少,故事情节很容易陷入“你爱我我爱你你不爱我我不爱你你究竟爱不爱我我也不知道我究竟爱不爱你”的单曲循环;太复杂的一般写手HOLD不住,比如某部以金融商战为主题的作品,普通写手往往难以驾驭以复杂的金融战为表现形式的相爱相杀,因此同人创作也常常趋同于“霸道总裁爱上我”的表现形式或者继续深陷“你爱我我爱你你不爱我我不爱你你究竟爱不爱我我也不知道我究竟爱不爱你”的单曲循环。


这种时候,如果能够引入AU,那一方面可表现的内容会大为丰富,另一方面表现的难度也可能降低不少,无论对于写手还是读者而言都可从中获益。


 


(2)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


从我个人角度出发,当我萌上一个本身性格特征较为高冷的角色时,便会情不自禁地YY该角色若身处一个蠢萌欢脱或尴尬窘迫的情景时,会作何反应。这种恶趣味,通俗点讲,就是喜欢反差萌。原作的故事背景本身便和角色的性格、行为贴合的天衣无缝,虽然合情合理,但也会缺乏点儿出乎意料的惊喜。而AU可以帮忙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化不可能为可能。虽然还是原来那个角色,但面对的却是天差地远的环境,出现一些在原来故事框架中不容易出现的反应也不会产生违和感,反而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打个不太贴切的比方,或许很多人都幻想过自己当年苦恋的男神/女神假如跟自己好了那生活该是怎样怎样。虽然总是会被残酷的现实把脸打肿,但至少,在幻想那段AU生活的一刻,心里多少还是会产生一丝丝幸福与快乐的吧……


 


(3)提供全新的角色解析


原作由于整体基调或者人物关系框架的原因,人物形象的塑造会侧重于某些方面,而另一些更具萌点的方面可能很少有机会展示。如果遵照原文背景进行同人写作,过于展现那些被遗漏的方面也很容易让读者看着出戏。比如一部非常雄浑悲壮全员死光光的原作,虽然里面某角色性格中存在幽默风趣的一面,但在遵照原著向的前提下,很难二次创作出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长篇来(当然小短篇还是有条件创作的)。这种时候,就可以借助AU创造来救场,给角色提供一个可以尽情展现幽默性格的故事背景。


再用现实来举个栗子,在某公司员工看来,公司的大BOSS是个超级工作狂,处女座强迫症,完美主义晚期患者,总是让底下的人苦不堪言。对于员工而言,工作环境里的大BOSS就是这幅德行,就算他们偶尔发现大BOSS躲在茶水间温柔地跟小女儿打电话,或者下班路上顺便给老婆捎一束百合,对老板的印象也难以改观。只有真正跳出原有的办公环境,把故事背景搬到大BOSS的家里、运动场上、旅途中,才能更好地展现他性格特征中那些之前被忽视的美好。


 


四、如何在AU中防止人物形象过度变形


 


AU故事在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难点与挑战就是怎么表现环境变了,人没变。当然,关于OOC什么的,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我也无意做什么评判,只是在此总结一下自己惯用的技巧。


 


(1)将原作人物性格特征梳理清楚


其实无论是哪种同人,都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命题作文。想要答对题目,审题应该是首要的工作,否则一下笔就离题千里,也很难得高分了(除非答题人有钱钟书的笔力,让阅卷老师觉得自己出的题才是错的)。这题目不是别的,就是角色性格。


以前念书的时候,我有个神棍老师经常说,你要想对别人讲清楚一分,你自己得先弄明白十分。虽然那个老师说的话我经常一分也弄不懂,但这不妨碍我把他这句话奉为金科玉律。写作便是冰山,露给读者看的只是最顶上那一个小角,真正的功夫都藏在海面下呢。所以要进行同人写作,写手本身对角色性格特征梳理清楚是最重要的功课。


那么如何才能深入的掌握一个角色的性格呢?


我不懂什么专业的写作理论,只能从自己现实生活中寻找答案。我曾试着去描述身边一些人的性格特征,结果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要准确描述一个人的性格也是件麻烦事,而且越相熟的人越难。对于我很了解的至交好友,大概需要好几十个词才能构建一个相对立体的形象。反而是那些不太熟的泛泛之交,可能三五个词就能说明白,因为那些人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单薄的,片面的,只是我生活的小配角,绝对承担不了主角的功能。


我想无论是描述现实中的人物还是故事里的人物,道理应该是相通的。对于原作里的角色,当我们只看了一遍时,就像在现实中跟某个陌生人打了个照面,说了会儿话,印象是很薄弱的,如果就这样把他们甩到故事里去,往往容易缺乏辨识性,甚至容易产生误会。我有个很笨的方法,先仔细看原作,反复观摩要写的角色在原作中的各种表现,然后将各种行为对应的性格特征,比如急躁、高傲、耐心、软弱、多疑、正直等,一一总结记录下来,大概形成一个人物的性格记录表。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这个角色对你而言不再是一个单薄的平面形象,而是变得很丰满、很生动,这样我们也算是跟这个角色混熟了,掌握了基本的写作素材。


 


(2)抓牢人物性格的重点


虽然了解角色的性格特征,但如何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也不是件容易事。按心理学上的某类观点,每个人的性格或许都能细分成一百种特质,真正决定他/她重点表现哪些方面的是基于这个人所处的环境。但既然是写AU,原有的故事背景都天翻地覆了,要百分百保留人物的原汁原味难度极高——当然还是会有少数高手做的到——如果硬要生搬硬套的话,很容易跟新的故事背景产生冲突。比如某个崇尚严刑峻法的君主,放到现代AU里面,还保留动不动砍人脑袋的习惯,那肯定不行啊。什么都想原封不动地表现的结果往往是一塌糊涂,个人认为,这种时候,合理取舍至关重要。


说到具体的方法,我也有自己的“取舍三原则”,保留,加强,替换


关于保留:虽说每个角色都有多面性,但也一定有几项核心特质是使其区别于其他角色的。比如擎天柱的领袖气质,比如福尔摩斯的思维敏捷,比如谢耳朵的高傲毒舌。这些可以算作角色的主人格,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下都不应该灭失。因此,在写作之初,不妨把之前总结的人物特征列表拉出来看一看,勾选出几个应该最着重表现的性格特征,并在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这样就足以保证人物形象基本不走样的底线。


 


关于加强:其实这一点是建立在保留的基础之上的,适用于篇幅较短的二次创作,能使人物更容易被识别,引发读者共鸣。我认为可以借鉴绘制人物肖像漫画的技巧,有招风耳的要加大,有鹰钩鼻的要加弯,不必做到跟照相似的纹丝不动,只要能让人一眼认出最鲜明的那几个特征就是成功。比如说画圣诞老人,只要保证了红裤子红帽子红鼻头,再加一副白胡子,可能就有一大半的观众能认出来了,至于他眼角有没有鱼尾纹,眼珠是褐色还是蓝色,并没那么重要。而读者读文跟看画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都是既要有实物刺激,又要有自己脑补。只要大致轮廓足够突出,读者往往是可以通过自己对原著的理解,自行修复那些被忽略的细节的。


 


关于替换:这里说的替换不是说把汉子改成娘炮,英雄整成懦夫,而是根据新的故事环境,审视角色原有哪些性格特质需要修正。继续把人物性格表单拿出来,审视一下,在新的故事环境当中,那些次要人格有哪些是不兼容的。还是拿那个崇尚严刑峻法的君主来举例吧,在现代AU里没法动不动砍人脑袋了,但是可以采用对下属扣工资、扣年假、炒鱿鱼的方式来表现。这种修正既要契合新的故事背景,但又不能跟主人格起冲突。比如这个君主的主人格是沉默寡言,再用把下属骂的狗血淋头的方法来表现他的严苛就不合适了。


 


(3)人物行为与新环境的互动应符合逻辑


这一点是基于打算写的角色性格已经确定了七七八八的基础之上的。性格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环境,反应是不一样的。比如遇到一件突发的危险事件,勇敢的人是冲上去救人,懦弱的人是逃跑或者呆滞尖叫,睿智的人是及时消除危险源头,刻薄的人是在一边冷嘲热讽。这样写的人物才是有性格的人,切忌千人一面。特别是在恋情描写当中,更是应该凸显人物特质,性格不一样的人,表达爱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有些人爱一个人,会为对方细心周到的打点好生活日常,但绝不会为了对方去死;有些人爱一个人,可以为对方牺牲自己的性命,但就是做不到日常的细致入微与温言软语。




再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把孙悟空和猪八戒同时给放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人阶级受苦受难的环境中,谁更可能偏向带领群众罢工、反抗、斗争无良资本家?谁更可能偏向偷奸耍滑、贿赂工头、跟无良资本金同流合污?要是反过来写也不是不可以,就是逻辑上要圆过来难度很大,写好了是神作,写差了,很可惜。


 


总之在下笔时脑子里要时刻绷着逻辑这根弦,什么样的人面对某种形势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需要反复斟酌的。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懂,但很多时候一下笔就走偏了,我认为原因主要还是个人积累不够,假如某新人写手在三次元中就是一个害羞拙言之人,那下笔就突然能把一个巧言善辩之人写好吗?不可能的。除非脑子里存了一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储备库,要用的时候就选合适的素材出来用。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是没有捷径的,只能靠自己日常对身边的人和事多观察、从各类作品中多学习,光是靠空想,效果绝对是不好的。不过若是能长期坚持积累和练习,效果就不仅仅对写作有帮助了,说不定对三次元也能带来很多惊喜哦。


 


(4)利用人物间的互动辅助修正角色定位


 


个人认为文学作品的故事发生是有多重维度的,个人经历是一个纵向的维度,角色之间的关系变化则是一种横向的维度。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每个角色都是故事全景图上的一个坐标,坐标和坐标之间存在较为固定的相对关系,虽然说不那么直观,但在读者的潜意识里这张关系图是存在,并且对唰原著存在感是很有帮助的。AU作品通常不会只放一个原著角色,其他全是原创人物——玛丽苏/杰克苏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如果能保持跟原著大致契合的人物互动,对于读者而言,就像拿了本卡通版的城市地图,虽然不完全按照比例尺绘制,但大致方位还是分得清的。当然也有些AU作品也会把原有人物关系打散重组,但这样对人物性格的还原要求就很高了,背景逻辑也要交代清楚,不然很难解释性格相同的两个人,原著里关系那么好,在尚未发生明显利益冲突的AU场景中怎么突然就水火不容了。


还有一层含义是指关系特别亲密的血亲角色,比如父子、母女等等的角色关系的处理。要知道,正常情况下,子女的性格通常是父母的翻版,虽说不会完全一样,但肯定也会有类似或者有所呼应的。在进行前面第二点“抓牢人物性格重点”的尝试中,对于隶属亲子关系的角色,就应该注意两人性格的搭配情况,不应该一个往南偏,一个往北偏,导致两人的性格一点儿交集也没有,甚至互相冲突,那就容易产生问题了。比如一个成天家暴酗酒赌博的父亲,儿子居然特别善良阳光一点儿阴暗面都没有,除非儿子其实是隔壁老王帮忙抚养大的,否则逻辑上说不通。


 


五、关于一些特殊题材的处理方法


 


我在前文中提到AU作品中存在一些相对特别的题材,这些题材中的人物处理其实也是有一些共性的,在此也稍加解释。


 



  1. 年龄变化梗



把角色全员幼齿化/少年化/老年化是一件非常萌萌哒的事,不过难度其实也蛮大的,因为涉及要在故事构思中将空白的那些年补完的准备工作,并根据这些空白年份将人物性格进行适当的更改。是的,我认为在这类作品中,性格有变化才是正常的,完全不变的,呃,至少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有一些AU作品本身倒是写的不错,但会让人读着产生一种“这孩子长大了真的就成了他吗“或者”这货老了以后居然就变成这样了“的疑惑,产生这种疑惑的原因很多种,有些是因为人物性格的延续性不够强,为了写萌娃而写,有什么萌的情节都一股脑往上套,忘了小萌娃也是有自己的性格特点的;再来就是写手本身偏年轻,对老年人的世界认知不够,虽说写的是老人家吧,但整个人物心态还是过于年轻了,所作所为不太符合那个年龄阶层;还有就是想要突出人物因为时间流逝性格转变时,没有将那些导致人物性格转变的重大经历以及对人物的精神影响写清楚,让读者产生”这家伙怎么就变成现在这样了“的违和感。


因此,对于同一个角色的不同年龄阶段,应该要有哪些性格特质没变,哪些变了的把控,还要梳理清楚重大变化是因为哪些经历导致的。就这样反复练习,还是很有用的。


 


(2)crossover/xover


这一类作品我个人觉得写作难度最大,相当于双向命题作文,不仅是环境变化了,人物本身性格变成双重的了,受到的限制条件多了一倍。


如果是A作品中的甲角色代入到B作品中的乙角色里,那人物性格究竟应该是甲还是乙,是各占百分之五十还是三七开,都是一开始构思故事时应该想清楚的问题,特别是在甲和乙性格相差很大的时候。要写清楚单一角色的性格尚且不易,更何况是两个角色的融合呢?所以很多作品写着写着就把其中某一角色的性格完全用另一角色给替代了,倒不是说这样不行,但总归令人感觉有些遗憾。


那应该怎么在跨界作品中依然保持人物形象呢?我的方法是将两个角色的性格梳理出来以后做一个对比,找出一些相似点,编写故事时尽量往上面靠。如果实在是差异太大,无法调和,那尝试“人格分裂”或者“片段写作法”也未尝不可。




END


-----------------------------------------------------------


《同人是个什么圈》总结系列文地址如下:


(1)《同人写作,一场注定要分手的恋爱》——论同人写作的热情与失落


(2)《功底是山,圈子为海》——论同人写作的质量与热度关系


(3)《成为朋友的前提不是CP,是三观》——论同好交往之基础


(4)多写了三五篇》——论同人写手们期待回复的梦想与惨状


(5)《小透明》——论冷门写手之复杂处境


(6)《译者之歌》——向同人圈的翻译们致敬


(7)《当我们谈论AU时是在谈论什么》——对AU类型同人文的深入剖析


(8)论同人写手与青楼姑娘的相似性——对同人写手的状态及处境调侃


(9)《同人连载,与时间赛跑的半成品》——论同人写作的时效性


(10)《避开热闹,也是一种修行》——论对热圈的敬畏


(11)《圈子与圈套》——论同人圈的爱与狭隘


(12)《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对同人写作的初心探讨


(13)《描摹深海下的冰山》——漫谈同人创作的特质


(14)《爱亦有价》——浅析高价倒卖同人本的经济学原理


---------------------------------------


小广告时间:


本人知乎专栏:小故事杂货铺      


微信公众号:林朵讲故事


以上两个专栏主题均为原创奇幻童话小故事,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关注。



评论

热度(2036)

  1. 共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